研究论文

【论文】闽北廊桥的功能与特色

时间:2016-09-07   所属栏目:研究论文   点击:114次

【作者】 陈旭辉;

【机构】 南平市博物馆;

【摘要】 闽北廊桥众多,历史悠久。通过了解闽北廊桥多元的功能,挖掘廊桥承载着的文化遗产,可以进一步认识闽北廊桥的营造特点,更深入地了解廊桥在当时当地的社会文化生活和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有利于廊桥的保护,使它在当今社会经济、文化活动中依然发挥独特的作用。

【关键词】 闽北廊桥 功能 特色

 

在闽北,廊桥俗称厝桥、棚桥、亭桥等。据南平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统计,闽北古桥尚存400多座,其中 167 座是廊桥(图一)。闽北现存最早的廊桥,是位于建瓯市迪口镇黄村的值庆桥,为单孔木伸臂梁桥,桥长 25 米,桥屋 7 间。值庆桥建于明弘治三年(1490),距今 520 多年,比浙江省庆元县如龙桥(重建于明天启五年(1625))早了 135 年,是我国目前还在使用、有明确纪年最早的廊桥实物之一。

 

一、廊桥的交通功能

桥梁是跨越障碍的构筑物,交通是桥梁的首要功能。闽北万山攒聚,溪流湍急,“往来之人苦于病涉,舟楫不可得而济,车马不可得而通,必资桥以渡焉”(宋·黄元亮《乘驷桥记》)。所以于交通要冲建廊桥:址以石甃,梁以木构,上覆以屋,旁扶以栏,甍桷峥嵘,丹艧晔煜。使“居民赋役之供输,商贾货贿之贸迁,宾旅朝贡之往来”(明,魏默《重建平济桥记》),永便行人。

桥梁主要是解决“往来利涉”,满足两岸交通的需求。所以,廊桥桥址多选在官道、要道上。福建古代进京的主要交通干道是“福州官路”。“福州官路”通过一些关隘,即浦城县的枫岭关和小关、武夷山市的分水关和桐木关、光泽县的铁牛关和杉关、邵武市的黄土隘等进出福建 ,在闽北形成三条福州官路北段。福州官路三条北段南行在延平府城汇合,顺闽江达福州。建瓯的通都桥、建阳的朝天桥和拱辰桥、浦城的南浦桥等都是建在古代“福州官路”上重要的桥梁。位于闽赣古驿道与崇阳水道交汇的武夷山澄浒下杭桥,上连吴越,下达江海,自古就是“三省通衢”的要津。政和锦屏水尾桥,旧时门柱上书有“闽浙赣三省皆由此道,松政寿诸县必过此桥”。

有的廊桥建在村落的两端,水口或水尾,如延平区茂地镇宝珠村著名的“宝珠三桥”,环绕着山间盆地,联系着村落和劳作区以及对外的交通,成为美丽乡村的标志。有的建在村中,不仅解决两岸村落间的联系,还和村庄融为一体,如建阳市的安口桥。

 

二、公共场所功能

公共场所是供公众从事社会生活的各种场所。廊桥是在桥上盖了廊屋,形成一个能遮风避雨、半限定的活动空间。在农耕社会,廊桥不仅为流动人群提供交通的需求,而且还能提供物质交换、文化休闲、信仰民俗和满足部分生活需求的一处公共场所。

在山区,人们常在廊桥上进行物质交换、交易等活动,特别是在城镇旁的廊桥。如政和县星溪桥在清乾隆年间“造桥店数十间,无殊市井”,桥上摊贩如织,馄饨、炒面、炒白粿、花生、瓜子、麦牙糖等小食应有尽有。

廊桥不仅是过往行人遮风避雨、驻脚稍歇之处,在乡间,也是村民劳作歇息、闲而聚会之所。浦城县丰乐桥还在桥上设置戏台,有提线木偶戏表演。提线木偶戏,当地称传子木偶戏,已有 300 多年历史。繁多节目中,有神仙佛祖故事、帝王将相故事、渔樵耕读故事等。唱腔是江西弋阳赣剧高腔;同时又唱歌谣,用掺有浦城方言的“官腔”演唱。

 

三、民间传说和民俗活动的载体

“闽俗好巫尚鬼”,崇尚多神信仰,百分之九十的闽北廊桥都设有神龛。这样既能镇桥又能给乡人提供宗教和民俗活动的场所。

闽北当地居民认为灵响卓著的神祇是佛教的观音菩萨、道教的玄武大帝以及为妇女保胎佑生的临水夫人陈靖姑。闽北廊桥叫 " 观音桥”的有一、二十座之多。除了农历正月初一、十五祀奉香火,每年农历二月二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都是观音菩萨的香期,桥上十分热闹。真武荡魔大帝是道教神仙中赫赫有名的玉京尊神,顶罩圆光、披发黑衣金甲玉带、仗剑怒目、足踏龟蛇,十分威猛,闽北百姓便请其镇水护桥。闽北廊桥上除了供奉观音、真武和陈靖姑外,较多的还有五显华光、关公、东平王、五谷仙、土地公等等。

闽北廊桥里还会举行独具特色的民俗活动,如光泽县七夕“量桥”,本地方言就是走桥和过桥的意思。选在七夕这一天,是因传说天上牛郎、织女星相会,人们美好的祈望也会如愿(图二)。还有建瓯市步月桥八月中秋时节挂满灯笼。纸灯笼分红、白两种颜色,红的寓意吉祥生财,白的寓意平安添丁等。

 

四、风水和景观

闽北廊桥在选址、择期建设等活动中,设有专人司此职,叫做“阴阳”“尅择”等。担任这职务的人要因地制宜安排桥梁的选址和建筑的布局,力求将建筑、自然和社会融为一体,使整体环境美化,并要考虑此间的民事民俗之方便,并负责选择建设的时间、桥仪等等。如政和交龙桥的“尅择”是许增章、范广成;建瓯后建桥择吉日是萧公太保;政和洋后桥的“尅择”是杨绍溥、张之涛、许增章。

廊桥在闽北乡民中可以“消除地势之弊,补裨风水之益”。如松溪县渭田镇董坑下桥原建在村头 300 米处的社王庙旁,被认为有碍风水,重新选址建在村庄下侧,故称为下桥。在延平区宝珠村,茫荡山脉至宝珠岭还有30 米就终止了,而村头另一边一小山包形似龙珠,为接进村龙脉,这里就建了接龙桥,使宝珠村成了文风淳厚、富庶安宁的宜居之地。

在风水穴地建了廊桥,乡人尽其所能将廊桥装扮得亮丽,并常在桥的两边广植风水林,形成宜人的景观。清时福建左布政使周亮工在《闽小记》说:“闽中桥梁最为巨丽,桥上建屋翼翼楚楚,无处不堪图画。”武夷山兴田下杭桥“山从画里看,路向泉间行”等等。如梦如画的廊桥景观给古代文人留下美好的诗句,就在当今,她也留住不少人的乡愁。

 

五、楹联和彩画等展示教化的载体

楹联也称对联、对子,包括门帖、春帖、喜联等联语,是我国人民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学形式之一,是与书法揉合在一起的综合艺术,具有独特的民族色彩。闽北廊桥大都在廊柱、五架梁上题写楹联,很多脍炙人口的佳作与廊桥一同联芳济美。如政和县后山桥联语“山麓相连马行蝃蝀云边路,江涛一跨人踏金鳌背上春”,意境深邃,涵咏兴长。建瓯市德胜桥“长虹卧波千秋巩固,天马拱境百姓平安”,字里行间寄托着乡民无限的祈望。还有用桥名作藏头联的,如建瓯市接龙桥的“接杠处长虹之形方便过客,龙川无其鱼之忧利济行人”;集瑞桥的“集水腾光聊颖水,瑞山耸接环口山”等构思奇妙,耐人寻味。政和县大梨溪交龙桥楹联“得行且行约略莫嫌桥草草,要过经过由庚恰为路平平”。不仅联语对仗工稳、庄谐杂列,而且书法极佳,行草一气呵成。徜徉在廊桥上,欣赏着笔走龙蛇的书法,吟哦着诗情浓郁、充满哲理的佳联妙对,能不被闽北深深的历史文化底蕴所折服?!

在城厢集镇,能募到更多的款物,因而廊桥在梁枋、五架梁上就可能作彩画装饰(图三)。政和后山桥五架梁两侧面绘有杂式彩画,绘画是本境儒士吴允中。梁枋彩画没做箍头,也没明显得枋心,在白地上绘彩,构图自由,画题随意。所画之物杂列,多有各种官靴、官帽,有平步青云、步步高升、出人头地之意。所画内容贴近乡民生活,以朴素直观的寓象表达对生命价值的关注、对家庭兴旺的企盼、对富裕美满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身社会地位的追求。

 

六、历史信息载体

1. 经济信息。廊桥的梁檩上都书有建桥捐资捐物的信息,对研究当时的经济交往状况等无疑是个重要历史资料。

2. 建设信息。廊桥的梁檩上都书有建桥的信息,如建桥时间,组织者缘首等。这里面,工匠等参建者的信息尤为宝贵。如建瓯德胜桥建桥的木匠是古田县周有理、吴兴祖,石匠师是古田县林有为、张学万、黄清徧;顺昌岚下桥建桥木匠是江西省丰城县人龚民亮,泥水匠是屏南县郑火权、刘宝珍(图四);建瓯兴龙桥建桥木匠师傅是江西抚洲府崇仁县聂兴发,泥水师傅是本境曾段施明凤、池墩何奇旺;政和观音桥建桥木匠师傅刘庭繁等。这些对我们研究古代桥梁建造工艺的传承提供非常宝贵的线索和资料。

3. 社会信息。廊桥的梁檩上书有建桥捐资人的信息中,有当时当地的行政区划信息,有这个地方的姓氏族群信息,有家庭结构方面的信息。

 

主要参考书目:

1. 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交通志》第三章桥梁渡口,《福建省志》,北京方志出版社,2002 年。

2.(明)夏玉麟、汪佃主编:《建宁府志》卷之九《津梁》,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 年。

3.(清)孔自洙主修、吴殿龄编纂:《延平府志》卷之三《经政志》,134 ~ 140 页,2007 年。

4. 林天福主编:《政和县志》卷十一《交通》第一章第四节,中华书局,1994 年。

5. 武夷山市志编纂委员会编:《武夷山市志》,第 369 页,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 年。

6. 李金镇主编:《顺昌县志》卷九《交通 邮电》第二章第一节,中华统计出版社,1994 年。

7. 龚迪发:《福建木拱廊桥调查报告》,科学出版社,2013 年。

8. 南平市政协文史委编:《南平市文史资料第十六辑<闽北廊桥>》,南平武夷美彩印中心,2010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