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风采

从“守门人”到“播火者”,南平市博物馆文物展览异彩纷呈--让文

时间:2016-04-01   所属栏目:专家风采   点击:181次

 

市民认真观看展品

 

英国大英博物馆专家到南平博物馆参观

南平市博物馆装修后的一楼展厅

        11月上旬,《范金琢玉——耀州窑陶瓷器精品展》在南平市博物馆盛大举行,吸引了众多市民,省博物院研究员林育亮等也专程来参观。耀州窑是我国历史名窑之一。此次展览共展出耀州窑陶瓷珍品116件,包括唐三彩、唐黑釉瓷、青釉镂孔龙纹复层式熏炉、明代白地黑花瓷器等精品,展品时间跨度自唐代一直到民国,基本涵盖了耀州窑的基本造型种类,充分展示了耀州窑的发展历程。

        11月1日上午,虽然是雨天,南平市博物馆里还是人头攒动,一批一批观众接踵而至。在展厅现场,市直机关一位干部带着10岁的女儿,正在逐一观赏各个展室的展品。他深有感触地对记者说:“我女儿从小在建阳水吉长大,对建盏耳濡目染,希望通过与耀州窑瓷器的观察比照,增进知识、培养兴趣,陶冶性情。”在家门口即可观赏高端的文物展览,让市民大饱眼福——这一现象得益于南平市博物馆盘活资源、让文物“活”起来的做法。

“走出去” ● “请进来”

         在群山环绕的南平,有一扇展示闽北历史的“文化之窗”——南平市博物馆。成立于1986年的南平市博物馆,即将迈入“而立之年”, 时光如水流淌,经历近三十载春秋,现我市博物馆已珍藏有四千多件文物,有石器、陶器、宋代陶瓷器皿、明清艺术品等,以及元代的“环耳瓶”“褐彩青灰釉盖罐”、明代的“青花盘”,曾到访英国、日本等国家的建盏“金油滴”…… 2014年,市政府投入50多万元对市博物馆进行改造,博物馆一楼展厅重新装修完毕,展厅安保级别、布展环境等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博物馆2-4楼为基本陈列;负一层有1300平方米,可举办书画、摄影等大型展览。今年,随着《博物馆条例》的实施,市博物馆成了普及文物知识和展示闽北历史文化的亮丽窗口。

         文物是民族历史不可替代的象征与见证,承载着珍贵的历史信息。2014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工作时强调:“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演讲时说:“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可在以前,许多博物馆的工作就像“看山人”与“守门人”,认为看护好馆藏文物,不丢失、不损坏、不出事就好;现在改变观念了,南平市博物馆采用“走出去”与“请进来”的方式,变凝固历史为文化“加油站”,当文化“播火者”让文物活起来,与千家万户百姓生活联系起来。通过盘活馆藏文物资源,激活了历史文物资源的生命力。用主题展览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为了加强馆际交流,宣传闽北瓷器文化,让文物“活起来”,该馆主动走出去,向外推出南平茶洋窑展览。2014年底,南平市博物馆引进青海省彩陶展,专家认为该展层次较高。今年元月,南平市博物馆在一层展厅举办“闽越国文物展”;展出的文物主要是表现闽越族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独特文化。2015年5月,我市博物馆和青海省民俗博物馆合办《沥粉贴金 宏伟绚烂——唐卡绘画艺术精品展》,让市民领略了藏传佛教文化艺术的绚丽神秘和辉煌壮观。“‘唐卡展’对展厅要求很高,不仅要有良好的防尘防湿条件,还需一定级别的安全保障。装修后的一楼展馆能接待更多高档艺术品展览,体现了我市博物馆的收藏、布展水平在不断提升。”南平市博物馆馆长王世亮告诉我们。

       今年6月,我馆在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成功举办《闽瓷遗珍-南平茶洋窑出土瓷器展》,反响较大。随后与福州昙石山博物馆进一步策划完善,共同向外推出巡展。巡展第一站为陕西省耀州窑博物馆,时间为9月至11月,共展出茶洋窑瓷器96件。茶洋窑是我省少数几个文化内涵丰富的古窑遗址之一,位于南平市东南25公里的太平镇茶洋自然村。出土器物按釉色可分为青釉、青白釉、酱(黑)釉及绿釉等,器型丰富。据专家考证,茶洋窑创烧于北宋中晚期至元代,延续数百年,清代尚有几处续烧青花瓷。在长期的生产制作中,茶洋窑形成了浓郁的地方特色。特别是日本收藏的被称为“灰被天目”的黑釉束口深腹盏,长期以来中日双方陶瓷研究者均不明其产地和窑口,通过发掘、调查,证实了“灰被天目”即为茶洋窑所产的一种黑釉束口深腹碗。这一发现意义非同一般。

       “外出办展不仅体现了闽北的文化实力,也宣传了当地风土人情,吸引更多各地友人来闽北做客。” 王世亮说。通过举办各种展览,普及收藏知识,宣传闽北悠久历史文化和丰富旅游资源,对推动我市旅游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有积极意义。

“文物之家” ● “闽北之窗”

        闽北山清水秀,自古物产丰富,可谓历史悠远,人文鼎盛。福建文物素有“地上看泉州,地下看闽北”之说; “福建省最古老的五个县,闽北就占了四个。如浦城县和光泽县都是文物大县。探寻故土历史、保护当地文物,也就成了我市文物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王世亮言语中充满了自豪感和责任感。自建馆以来,市博物馆工作人员配合省考古队、市文管会对全市十个县(市、区)地上地下的文物、古建进行全面考古调查。现已发现古遗址、古窑址等600余处;元、明、清时期的古建民居多处,其中有后来被评为国保单位的顺昌县元代建筑“宝山寺”。配合省考古队对茶洋窑址、宝峰山遗址进行考古发掘,获取大量的陶瓷器、石器等。浦城的商代窑群、管九的西周土墩墓分别被评为2005年、200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作为千百年来闽北人生活的遗存、文化的体现与智慧的结晶,具有对外展示的重大意义。今年一季度在福建博物院举办《忘不了的乡愁——闽北古村落、古建筑摄影展》,反响十分强烈。本次展览共展出100幅闽北古村落、古建筑摄影作品,使古村落古建筑成为人们记忆中“忘不了的乡愁”。 这些凝聚着家乡人文气息的作品获得专家和观赏者的极高赞誉,并于今年8至9月在青海省民俗博物馆展出,观展人流量达十余万人次。

       除了常年在市博物馆二楼展厅的闽北出土文物,市民在“家门口”近距离欣赏精美艺术品。市博物馆还先后举办了闽北木雕作品展、琥珀寿山石展览。今年“5·18世界博物馆日”时,我市博物馆举办了免费鉴宝活动和文物捐赠活动,收到捐赠文物140余件,并请省内外专家为市民进行收藏品免费咨询。

       一次次高规格的展览,一件件精美的文物和艺术品,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专家、藏友与广大文物爱好者之间的互动也活跃起来了。常顺根在今年“5·18”世界博物馆日举办“百壶俱臻”个人收藏展,展出唐代至民国时期的各种器形的壶具。常顺根对民俗文化素有研究,2013年他在市博物馆还搞了一次历代吉祥物展览。在谈起两次个人收藏展时,他说:“通过办展和观赏,让今人领略古人的智慧和工艺制作的精湛技艺;藏友与文物爱好者互相交流心得,收获良多。但我们也不禁感慨,许多传统老工艺业已消失或即将消失,找不到传人,令人扼腕叹息;通过举办展览,我们希望全社会共同来爱护文物,传统工艺文化要代代传承下去,不要在我们这一代中断了。”

        “博物馆不仅是一个地方的‘历史教科书’,更是能培养当地人文化底蕴的摇篮。”王世亮说,“希望我们的博物馆能提升市民的文物鉴赏水平,培养他们的收藏爱好,传承历史文化,并提升我市的旅游形象,成为展示闽北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王世亮对记者展望说:“2016年,南平市博物馆还将引进北京景泰蓝展览、故宫藏品展、南京精品文物展。每年‘请进来’三四次、‘走出去’三四次,再加上本地收藏展三四次;这样基本做到每两个月甚至每个月举办一次展览,满足群众观赏文物的精神需求。”


上一篇:上一篇:没有了